配音文案

文化纪录片《锡伯族》解说词文案(十一)

2022-01-22 15:05:40

标签:




第十一集

娱乐游戏与体育

视频:春季锡伯人出野外踏青、捡椒蒿、赛马、下渔场、野餐等活动场面。

图片:捡椒蒿、赛马、野餐、捕鱼等场面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民间娱乐活动作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传统,传承至今,没有多少变异走样,只是随着当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增加了不同的内涵。目前在本民族的娱乐活动中,欣赏春天景色的踏青、赛马、下渔场尝鲜、野餐等成为每年春天最平常的活动。锡伯族的踏青作为欣赏春天景色的活动,过去,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套上自己的牛车,带着一家人到野外去摆野餐、采蘑菇等,享受春天的景色和自然的美。年轻人还骑上骏马,三五成群去郊游,并进行随意性赛马。在春天,正是野椒蒿生长季节,锡伯人自古对此情有独钟,叫“布尔哈雪格”,因此,每年踏青活动中,捡椒蒿必不可少。人们将幼嫩的椒蒿与鲜鱼一起清炖,既消除鱼腥味,鱼肉鱼汤又发出别样的清香味道。

锡伯族踏青郊游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1764年阴历四月十八日,迁到新疆的锡伯族离别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途。以后,东西北锡伯族每年把这一天作为“西迁节”和“怀亲节”来庆祝,一直延续到现在。过去,逢西迁节,每年的庆祝活动项目之一就是出外踏青和郊游。现在,每到阴历四月十八日,察布查尔锡伯族群众纷纷在野外聚会,伊宁、乌鲁木齐以及东北等各地的锡伯族同胞也到市外集会,唱歌跳舞,喝酒品茶,热闹非凡。

下渔场尝鲜也是锡伯族游览活动项目之一。每年有两次这样的机会。一次是春暖吐青季节,另一次是秋后。伊犁河有好几种鱼类,其中鲤鱼和鳊鱼味美肉香,人们一到捕鱼季节,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带着各种美味、酒水等,三三两两到伊犁河边渔滩,有的还在河边过几个夜晚,和渔夫共享大自然的美景,品尝鲜鱼的美味。现在,人们下渔场不光是为了品尝鲜鱼,而更多地具有了欣赏自然景色的性质了。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待客的一个项目就是带他到伊犁河边渔场去饱览一下自然美景,或让他亲自捕上几条鱼尝鲜。

视频:锡伯族少年儿童的部分游戏场面:荡秋千、放风筝等。

图片:锡伯族特色的风筝、秋千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少年儿童都要经过玩游戏阶段,当小孩儿长到五六岁后,就自然会加入到十余岁少年的行列,跟他们一起玩耍,向他们学习各种游戏的玩法。由于孩童求学心理强,对初次学会或正在学会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因此,各种游戏对他们来说是最受欢迎的。诸如荡秋千、放风筝、艾曼占地游戏、滑雪橇、捡石子、踢毽子、扔坑、踢沙包、比石游戏、打螃蟹、打瓦尔、滑冰、跑马城、狼棋、走京城等都是锡伯族少年儿童喜欢的游戏。

过去在锡伯族家庭里,凡是有小孩的家庭,其院子棚架上都有一副秋千吊着,六七岁的小孩三五个在一起,一个坐上面,其他人在旁边帮助晃动,或一个坐着,另一个又站在后面戏荡。锡伯族荡秋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大兴安岭地区活动时,对人们最大的威胁是野兽,其次是各种害虫,平时大人都需要外出生产,把小孩儿放到地上或其他与地面接触的地方都不安全,人们就想出了吊空的办法。因此,具有锡伯族特色的吊床出现了,就把孩子和其他食用的东西都吊起来,不至于被野兽侵害。秋千就是从吊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不同的是吊床用四根绳,而秋千只用两根绳。在东北锡伯族民间,荡秋千另有寓意,说“树秋千引来贵子”。认为婚后久不生育或孩子少的人家,春节期间在门前竖起秋千,可吸引左邻右舍和前后街的孩子们来荡着玩,这样能引来贵子,自家孩子就会多起来。后来荡秋千逐渐演变成一项经常性的民间体育和游戏项目。

风筝在锡伯人观念中有祈祥的意义。风筝成为少年的游戏玩具之一,但也有少数老人放,其用意除个别的有祈祥的意思外,大部分都具有娱乐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风筝的样式越来越多,有蝴蝶形、鹰形、蜈蚣形、窗棱形、铁桶形、孙悟空形、鸽子形等。其中蝴蝶形最多,制作非常精致。锡伯人视制作风筝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将骨架扎制、裱糊、剪裁、绘画、书法等技艺完美地揉合起来。骨架多用细软柳条、芨芨草茎杆、芦苇等。制作方法是把这些原料用热炕烤干,或者先扎制,后用温火烘干整形,做工很精细。裱糊讲究纸张薄而耐用,有的要油浸,以求结实。裁剪要得体,便于兜风,不致于过分紧绷撕裂。至于绘画、书法等,更要花费心血,一丝不苟。锡伯人认为,放风筝包含新岁粮食丰收、多子多孙、祛疾除病、人畜兴旺等多层涵义。过去,无子嗣的人家,特邀众乡亲来家放风筝,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必放风筝。因此,放风筝与锡伯人的种种希望和美好向往紧密相联。

视频:少年儿童玩艾曼占地游戏、滑雪橇、拣石子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各种玩雪橇、拣石子游戏图卷。

解说词:艾曼占地游戏是捉迷藏游戏的一种,玩者不限,十人以下或十几个人都可以。其玩法是玩者之中选出一个人暂时主持游戏,他把众人一字排成队,按从左至右以“艾曼、占地、库里、卡里、亚准、发准、齐齐克、齐瓦肯、去尔特”的顺序数去,被点到“去尔特”的要出列,然后又从右至左按上述顺序挨个数去,碰到“去尔特”的还要出列,这样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反复点数,最后只剩一个人。这个人和主持游戏的人成为防守,他们向进攻的人们指定一个一米多宽的墙面为进攻的门。随后,大家各自去躲藏。防守的人,一个去捉人,一个死守禁门。捉人的人四处寻找,找到后奋力追撵,追上捉住后,就在其背上拍一下,且大声宣布已捉住了某某,被捉的人在这次游戏中就算失去游戏资格。最后没有被捉的人们都跑到守门者跟前逗他,想尽办法去“进门”,进门后,防守者就没有资格去捉他。最后,进攻者都被捉或部分被捉部分进门。之后,又按上述顺序重新开始。在锡伯族孩童中间这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雪橇,锡伯语称为“发拉”,是冬天游戏用具之一。游戏分冰上和雪上两种。冰上游戏一般两到三个人一起玩,其中一个或两个人坐在雪橇上,其他人拉着游戏。有的一个人玩,即坐在雪橇上,自己用推杆驱动。雪上也往往一个人玩,即选一个斜坡,从上面滑行下来。锡伯人的雪橇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北大兴安岭时,冬天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雪橇,当时雪橇上套以猎狗,行驶很快。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锡伯人每一家都有大小一到三架雪橇,一方面当生产农具用,另一方面又当交通工具用。因此,雪橇也成为儿童冬天玩耍的主要工具。

拣石子游戏又称抓石子儿。游戏由双人玩。选四颗大小相同的圆石子儿,作为卒石,选一颗比之稍大的石子儿,作为母石,合起来共计五颗。其玩法分六个步骤为一个轮回,每个轮回都用固定的六个步骤争取分数,分数最高者开始玩下一个轮回。卡塔游戏也是另一种石子儿游戏之一。游戏时用石子12颗,另一方用枝条12节,两人在井字状的“游宫”里各自向对方的“宫”里进攻,谁先占领,算谁赢。锡伯人把这枝条和石子就叫“卡塔”。“卡塔”游戏有益于孩童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

视频:少年儿童踢毽子、扔坑、踢沙包、比石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踢毽子、扔坑、踢沙包、比石游戏图卷。

解说词:踢毽子在锡伯族男女儿童中都很盛行。锡伯孩童的毽子是先把两枚铜钱相叠,钱孔里塞紧猪鬃或马尾或山羊毛,然后把小木楔打进中间,把朝地面的楔头和鬃毛切平就可踢了。此外,还有一种毽子把一枚扣子用布块儿包好,然后在上面扎鸡毛即成。每年开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街头或院子里,到处可见踢毽子的女孩。踢毽子也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之一。其踢法有一只脚连续踢计数、两脚交替踢计数、脚不落地连续踢计数等踢法。

扔坑,也叫扔砣,是辽宁锡伯族青少年喜欢的一种户外游戏。砣是用铅铸成。玩时,先在地上挖一酒盅大的小坑儿,坑底钉个碗碴儿、玻璃碴儿或小石块等硬物。在相距两丈左右的地方也做一个同样的坑。开始时,每人持砣从一坑向另一坑扔去,离坑近者为胜。但离坑近者,必须在远者前边一定距离之内,才算赢远者。该游戏有时都是儿童玩耍。有时冬天青壮年也参加游戏。

踢沙包为女孩的游戏。沙包为小沙袋或小谷袋。其玩法和其他民族孩童的沙包玩法基本相同。平常在地上画网状格子“房”,两三个女孩儿轮换着把沙袋踢进“房间”里,第一次挨着每个“房间”踢进,第二次隔一个“房间”踢进,第三次要间隔两个“房间”踢进。沙包游戏在锡伯族女孩中至今仍流行。

锡伯族的比石游戏历史悠久,是狩猎和游牧生活的产物。比石是牛羊后腿膝盖中间活动的骨头,也称“拐骨”,新疆锡伯族称“嘎尔出克”,汉族人称比石。锡伯族在古代以狩猎和游牧为生,而牛羊是其放牧的主要牲畜。每当宰牛杀羊,先把比石取出来让孩子们玩耍。因为比石小巧玲珑,又便于保存和携带,当时又没有别的玩具,孩子们就把它们视为玩具积存起来。比石有四个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称呼。久而久之,孩子们发明了几种固定的玩法,比如阿尔拉西玩法、萨喀玩法、喀发特玩法、指弹玩法、撂法、指弹法、摈法等。东北锡伯人把比石称为嘎拉哈,玩嘎拉哈叫抓嘎拉哈。他们往往把嘎拉哈都染成红、绿、紫、黄等不同颜色。在玩法上除保留古老玩法外,又向“杂技”“智力测验”等方向发展。玩法花样比以前更为繁多,如“老鸹叼”“抓猜记”“倒肠子”“慢锅”“紧锅”“火球”“四样”“大把淘干锅”等复杂技巧和玩法。

视频:少年儿童打螃蟹、打瓦尔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打螃蟹、打瓦尔游戏图卷。

解说词:打螃蟹是东北锡伯族民间游戏之一。溯其源为锡伯人渔猎时代的产物。对打螃蟹的渊源有个传说:因锡伯人性格耿直,对蛮不讲理、横行霸道者,嫉恶如仇。螃蟹这种动物总是横着行走,故给被打之物冠以“螃蟹”之名,狠狠打之,以惩戒横行者。起初抓到螃蟹放到水岸上,见其横行,便用树枝、木棍打之。年轻人好热闹,常常几个人抢着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游戏。开展这种游戏时,做一个直径约3寸,高约2寸的木棒,叫“螃蟹”。树枝、木棍渐变为有固定形状的“螃蟹棒”。“打螃蟹”比赛时分两队,每队3人,多以道路为场地。在路上先横划一条线为中线,然后在中线两边3丈至5丈之处,各划一条线为双方底线,此为场地的长度。宽度则以路宽为准。比赛开始后,先将“螃蟹”立在中线,然后双方各出1人到中线,在“螃蟹”两边对面站好。宣布开始,两人先用“螃蟹棒”互击3下,然后开打。6名队员在场地上跑来跑去,互相争打,边打边斥:“看你再横行!”“叫你横行霸道!”将“螃蟹”打过对方底线算胜一次。

打瓦尔是过去新疆、辽宁等地锡伯族青少年喜爱的一种游戏。“瓦尔”是根据玩这种游戏时发出的声音而取的名字。所谓的“瓦尔”是用长20多厘米,粗3厘米左右,两头削尖的木棍,另外还有一根一头削平的50—60厘米长的木棒。游戏时两人或四五人一起玩。其玩法是:一人先把瓦尔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或置于挖好的小坑上面,四周划上直径约1米的圆圈,然后用木棒将瓦尔挑起一人多高,并狠命地往远处击打出去,打得越远越好,接着另外一人在远处用帽子或用手接住瓦尔,如果接住了,该人接着从头打瓦尔,如果没能接住,他将瓦尔企图掷进画好的一米圈内,若没有投进圈内,首次打瓦尔者要继续打,若投进了,则将轮换角色,输者一口气喊“瓦尔、瓦尔”跑到圈内。东北锡伯族地区的打瓦尔游戏,与新疆锡伯族的打瓦尔属同类游戏,叫法上称为“打老瓦”。

视频:少年儿童滑冰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滑冰游戏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民间的滑冰与现代正规滑冰不同。也有许多形式。有不用任何工具的打“滑溜”,即在岸上有一段助跑,跑到冰上往前滑去,身体可正面向前方,双脚齐进;也可双脚一前一后,可站,可蹲,或站蹲交替,还有用一只脚的。用工具滑法一种是蹬冰滑子,是用一块和脚大小木板上中间钉一根粗铁丝,叫冰滑子。做成后铁丝朝下放在冰上,一脚踏上,另一只脚蹬冰,就向前滑去。另一种是将冰滑子钻孔穿绳绑在脚上,蹬脚下绑个“冰挠子”。所谓冰挠子,是用铁丝等制成的带尖的东西,尖朝下,以便蹬在冰上蹬得快,接着用力滑过去。再一种是撑冰车。冰车是钉成一块约一尺半见方的木板,下面平行钉两块冰滑子状的“脚”,另还要两根冰钎子,冰钎子是二尺左右长的木棍,一端钉进一根粗铁丝或铁钉,露出一寸至二寸,尖端磨得很锋利。人坐在冰车上,双手用冰钎子撑,就在冰上飞快地滑起来。

视频:少年儿童跑马城、狼棋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跑马城、狼棋游戏图卷。

解说词:跑马城的游戏规则是把十几个孩子分甲乙两队,每队五六七个不等。两队分别手拉手面对面各站成一排,距离约十几米至二十米。开始后,甲方先喊:“跑马城!”乙方答:“马城开!”甲方又喊:“打发小姐送兵来!”乙方问:“要哪个?”甲方答:“要小红!”乙方说:“小红不在家!”这时甲方才具体点名回答:“要×××!”前面说的要“小红”,不是具体人名,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后面点的×××是具体人名,一般是选身小力薄的。这时被点名的人便离开队伍向甲方猛冲过去,用身体去撞击对方紧拉着的手。对方则用力拉紧不让其突破。如能突破,算胜利,被撞开手的两个人都成了俘虏,被冲击者带回乙方。如撞不开,冲击者便成了俘虏,留下来成了甲方的成员。这样双方轮流反复玩下去。

狼棋是两人对弈,一人为“狼”,一人为“羊”,设“羊”24只,“狼”2只,以石替代,互为标记,双方各执石子进入“狼”或“羊”的角色。其比赛决胜方法有两种选择:要不相互进攻时“狼”把“羊”全部“吃掉”,要不“羊”受一定损失后,形成合围,将“狼”包围,使之不能逃脱,束手就擒,如此决胜负。但要求“狼”和“羊”都要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得越轨,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游戏。

视频:少年儿童走京城游戏场面。

图片:少年儿童走京城游戏图卷。

解说词:走京城是三人玩耍的游戏。每人按147、258、369等三种不同的数字各执三颗石子儿,各自选中图中表明的三个方位中的一个方位,同时伸手亮石子儿,三方亮的石子儿合计数如属于以上三种数的一种或者该数中的一位数,则持这种数的人在图上往前挪动石子儿一步,如此反复。如三方亮出的石子儿合计是147中的1或4或7,则该由这一方在图上的石子儿往前挪位,如此类推,直到抵达京城为止。抵达京城的路漫长而曲折,要最先抵达是很不容易的。三位行者分别从家中出发,进入嘎善大街,然后绕转嘎善城墙一周,和乡亲们告别,再出发上路向京城开拔。然而路上关隘重重,有的三年如石走三次,每走一次计为一年,或五年才能过得去,而且若被后面的两位行者赶上,将他堵住,他就会耽搁更长时间。因此,这类棋艺不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一种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需要动脑筋发挥你的智慧。

制片帮|悦音 影视公司配音利器 超过200款真人发音、AI智能发音、无损WAV格式
点击使用:制片帮|悦音

视频:锡伯族青少年练箭、射箭比赛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青少年练箭、射箭比赛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自古素有“善骑善射”的美名。清代被编入八旗后,主要以弓箭、长矛、腰刀作为主要武器。因此,练习射箭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一部分锡伯军民西迁到新疆伊犁,弓箭仍然是锡伯八旗官兵的主要武器。因此,一百多年中,新疆锡伯官兵仍以骑射作为练兵的重要项目。清朝覆亡,弓箭退出了军事领域,但是,锡伯族群众没有因此而放下弓箭。弓箭成为他们显示武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之一。过去,每一个牛录,每年都要举行一到两次射箭比赛,其形式是:先是在本牛录举行选拔赛,即每一条街都要选出数名射手,先参加本牛录的比赛,从中选出善射者数名,利用十几天时间刻苦练习,然后参加八个牛录范围举行的比赛,夺冠者受到政府的奖励,所在牛录群众也自发捐款,奖励载誉归来的英雄。不仅如此,输方还要准备丰盛的筵宴,请赢方赴宴。席间,赢方的长者在热烈的掌声中,给获奖的人们发奖品。奖品有弓箭、靴子、箭袋等,有时还奖牛、马等。

过去,在锡伯族村镇里,经常可以见到八九岁的男孩,身背用柳条扎成的小弓,手拿用柳条或芨芨草棍制作的小箭“练兵”的情形,他们或者射飞翔的麻雀,或者在土墙上画靶环,练习射箭。新中国成立以前,当男孩一出世就和弓箭结下不解之缘,孩子的父亲和爷奶一知道生了男孩,就赶紧用红丝绳扎一个小弓箭,往象征保佑人口兴旺和家宅平安的喜利妈妈上系扎,预祝他将来成为一个能骑善射的勇士,为国效劳。每逢节假日,也经常见到中青年的自发比赛场景。过去,比赛时使用的弓箭都是特制的,具有民族特色。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制成,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环圈,红色圈是靶心。赛箭的箭头呈尖圆形,上有四个小孔,箭一离弦,啸声震耳,称作响箭,使观者精神振奋,倍感乐趣。

视频:锡伯族运动员现代射箭场面。

图片:锡伯族运动员现代射箭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的民间射箭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带动了察布查尔县、伊犁州、新疆自治区以及国家射箭运动的发展。1956年春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委派人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公社,即现在的爱新舍里镇组建新疆射箭队。1972年5月,成立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业余射箭队。1979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造一座面积810平方米的射箭厅。1980年7月7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批准,自治区体委射箭队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正式成立,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受自治区体委委托,负责射箭队的具体领导和管理工作。1989年7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组建了三支射箭队,其中专业队1个,队员30名,非专业队两个。2010年,“锡伯族射箭”项目被评审列入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专业运动员郭梅珍、汝光、薛海峰等,在多次国内外射箭比赛中获得冠军或良好成绩。中国的现代射箭运动发源于锡伯族,萌芽于察布查尔,因此,察布查尔被誉为“箭乡”,锡伯族被称为“箭乡子孙”。

视频:锡伯族青年摔跤比赛的场面。

图片:锡伯族青年摔跤图卷。

解说词:摔跤是锡伯族民间重要的体育项目之一。摔跤能磨炼人们的斗志,培养好胜的性格。据说,锡伯族在元代被蒙古族统治的时候,在每年举行的摔跤比赛仪式上,都少不了锡伯人参加,每次比赛,锡伯人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第三名,并经常受到蒙古王公的奖励。到了近代,在锡伯族民间也涌现出许多摔跤能手,他们曾经把异国的摔跤手也摔翻在地,大长了锡伯族和我国人民的志气。锡伯族的摔跤运动由来已久。在民间,摔跤运动没有像射箭运动那样形成过定期定规的比赛程序。平时,中青年在聚集场合和劳动闲暇时自由进行较量。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辱,而是互教互学。几十年前,每逢节庆日,和射箭活动一起,还进行摔跤比赛。在东北地区锡伯族中,有支跤、抢跤、抱后腰子、“虎跤”等多种摔法。所谓支跤,是双方互相两臂搭肩支好,然后开始摔,倒地者为败,二人同时倒地则为平跤。往往连摔三跤,以决胜负。也有连摔多跤的。所谓抢跤,则是两人在场内对面站好,裁判下令开始后,双方各视对方弱点,抢先下手,所以称为抢跤。抱后腰子,是强者对弱者的摔法,强者先让弱者从后面抱住腰部,然后开摔。“虎跤”则是一个强者同时对几个弱者的摔法。一个对几个,先站好预备,令下后几个人同时去摔一个人。几十年前,新疆摔跤队专业运动员顾景林、马开等,在国内外摔跤比赛中多次取得冠军和好成绩。

视频:锡伯族青年赛马比赛场面。

图片:锡伯族青年赛马比赛图卷。

解说词:赛马在过去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保边离不开马,耕田种地离不开马,交通工具主要也是马匹,因此,锡伯族自古及今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锡伯族男孩,到十余岁就能骑在烈马背上,扬鞭驰骋在山间的小路或旷野里,他们以会骑马驰骋作为自豪。到了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火器发展以后,马虽然从军事舞台上退出,只成为农业生产上的力畜,但仍和锡伯族农家保持着亲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每一家农户都饲养有一到两匹马,人们把马养得膘肥体壮,每年农闲季节爱骑马的人自发组织赛马会,各自显示自己坐骑的膘壮。按传统习惯,参加比赛的马匹,要特殊进行喂养,比赛一个月以前,尽量让马吃好饲料,养精蓄锐,从一个月开始减食,并且每天跑一程以壮身,到比赛前夕,参加赛跑的马匹往往不见从前的肥样。平时下午农民收工后,经常在田间地头看见互相赛骑的情景。

视频:锡伯族青年现代赛马比赛和叼羊场面。

图片:锡伯族青年现代赛马比赛、叼羊、抬牛车、搬粮袋、顶牛、扳手、投石等图卷。

解说词:新中国成立后,赛马成为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每逢节庆日,民间自发组织赛马活动,有时也由政府部门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都养起了马匹,他们把马驯养得身强体壮,每年组织数次赛马活动。现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赛马活动中,夺魁者往往受到一匹马或一头牛、一只羊的奖励。在过去的锡伯族农村,每年结合赛马活动,还要举行叼羊活动。一是生产队丰收后要宰杀一只山羊举行叼羊,以示庆祝,二是有些富裕户儿女结婚或生个男孩,为了庆贺喜事特意捐羊相叼。村里一旦有叼羊喜事,临近村镇或其他民族的骑马爱好者,都会骑着骏马纷纷前来助兴。几十上百匹马一会儿在村里云集,你争我夺,尘土遮天蔽日,一会儿随着抢夺到山羊的马匹,一路往村外狂奔,如上战场杀敌。

此外,锡伯族的民间体育活动,还有角力如抬牛车、搬粮袋、顶牛、扳手、投石等项目。角力是锡伯族青年比力气的活动之一。在劳动闲暇,搬来一块大石头或石磙,大家轮流搬举,或者抬牛车、搬粮袋,力大获胜者往往是大家羡慕的对象。扳手也是人们比力气的项目之一。锡伯族无论老人、中青年,还是十余岁的男孩,在聚众的场合,只要有人开个头,不分老少地相互扳手比力气,往往都扳得精疲力竭为止。




相关文章

免费下载悦音手机端

悦音APP免费下载

AI智能工具 无需专业技能也能高效创作

软件配音 | 真人配音 | 音分轨 | 犀牛视频下载 | 文案提取 丨 句易查 | 三联封面 | 图片转文字 | 视频提语音 | 音频转文字

视频制作服务

  • 宣传片

  • TVC广告

  • 微电影

  • 动画短片

拍片热线:400-8880960

作品云-视频展示接单工具

作品云 · 为作品而生

创作人最好作品展示工具商务洽
谈转化助手

悦音会员特权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400-888-0960

视频制作

视频制作

真人配音

真人配音

悦音APP

悦音APP

悦音APP下载

悦音APP下载

制片帮平台

制片帮平台

返回顶部

微信扫码在线沟通

与声音制片实时沟通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