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挑战不可能》坚持极致挑战、人物塑造和价值内核三位一体,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素人之中挖掘平凡的极致能量,传递中国自信,展示国际格局。
“唯有不懈挑战,方能创造更多不可能。”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争议乃至摒弃,受众需要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和快乐的源泉。
不依靠明星大腕,可能做成一档有号召力的综艺吗?不依赖模式引进,可能做出一个本土创新的范本吗?《挑战不可能》说:不,可能!肩挑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挑战不可能》坚持极致挑战、人物塑造和价值内核三位一体,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素人之中挖掘平凡的极致能量,传递中国自信,展示国际格局。用《挑战不可能》节目组的话来说,它正逐渐树立起中国电视工业原创水准的标杆。
大年三十(1月27日)12:30起,《挑战不可能》第二季将在CCTV-1迎来5小时的年度总决赛,两季节目的10组挑战者归来,向“年度挑战王”桂冠发起最后的冲刺。值得注意的是,节目将通过与天宫二号的“天人对传”,挑战新的“不可能”。
图:评委董卿、王力宏、李昌钰正在聆听挑战者的故事。
用价值内核表达敬畏之心,在国际语境中诠释中国精神
在大年三十播出的总决赛中,不仅有年仅15岁的“弹簧腿少年”岑小林,“刻骨寻人”的山东警官林宇辉,神奇血迹犬“草根”和它的主人李维福警官,“平衡大师”韩遂宁,消防战士李海峰……第一季节目中的“无腿勇士”夏伯渝,“足迹专家”董艳珍,“动物催眠师”小女孩韩嘉盈,“声呐人”陈燕也将回归。
图:第一季中“无腿勇士”夏伯渝挑战穿戴假肢攀岩
一档节目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节目组看来,节目的成功不是单纯的数据多寡,而是它深入人心的强大感召力。进入总决赛的这些生动鲜活的面孔,许多都令观众记忆深刻,甚至获得了令人惊叹的国际影响。为了表达出《挑战不可能》的内在价值,制作团队达成了三大维度的价值层次:
第一,奉行中华民族“天子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无论体力还是脑力,所有的比拼根本来说都是毅力的比拼。始终不放弃登山梦想的“无腿老人”夏伯渝,是其中最佳的注脚,为了能够站在世界之巅触摸天空,他等了整整41年。从,到,再到缩短到只有94米之遥,尽管连续与米的“荣誉殿堂”无奈错过,但这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喝彩的人生。
第二,真实而赋有力量的普通素人,是挑战的源泉。第二季节目中,来自基层岗位的大国工匠,令人肃然起敬:根据马赛克还原人像的山东警察林宇辉、用无齿锯在“灯泡上切割钢丝”的甘肃武警消防战士李海峰、展示“徒手测温”技艺的石家庄现役海军战士尹长江、成功挑战啤酒瓶放上汽车的东营叉车司机刘彩梅……这些平凡的极致,共同构筑了大国的筋骨。
图:消防战士李海峰挑战在灯泡上切钢丝。
第三,构建国际语境,传递中国自信。《挑战不可能》不仅力展中国精神,更突破了地域、种族、语言的限制,为观众带来一场国际盛宴。来自广西的跳绳少年岑小林曾在节目中一人战胜了五位全国冠军的联手挑战,年度总决赛中,岑小林要接受日本和澳大利亚两位顶尖冠军的挑战。用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在全球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种精神的传递不需要语言的阐述,便雄浑有力。
突破棚内迈向太空,用卷入感见证不可能
《挑战不可能》的挑战之旅涉及技艺、体力、脑力、机械等多种类型,海、陆、空立体化的项目设置,不仅需要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挑战阵容配合高标准的灯光、舞美、音乐等技术手段,还需调动顶级而尖端的资源,去极致呈现那些让人肃然起敬又惊心动魄的瞬间。为了这份鲜活,《挑战不可能》突破棚内综艺的框架,上天入海,在最为恰如其分的场景中,带领观众亲临见证挑战的伟大。
据节目团队介绍,“这应该是中国制作标准最复杂、最高难的真人秀的节目。我们中间还加入了超高速摄影,采取多角度拍摄,就是为了去还原挑战的每一个瞬间,甚至要听到选手的呼吸声,喘息声还有心跳声。通过这样声音的塑造,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类挑战精神的卓越和未来。”
图:桃花庄人塔俱乐部在总决赛现场表演。
年度总决赛中,节目会播出多名中国一线产业工人去西班牙参加人塔比赛的惊心动魄。一群中国的普通人去往这项运动的故乡,在大赛上一次又一次“塌陷”,一次又一次重来,最终成功搭建了九层。这是外国人第一次在西班牙的国土上,把当地拥有几百年文化传统的搭建人塔活动创造出最好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挑战不可能》受阿尔法狗人机大战的启发,主动将挑战命题嫁接到中国制造的前沿。制作团队用了半年的时间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诚意沟通,让《挑战不可能》实现了触摸天宫二号载人航天高度的创举。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机舱内挑战了五项不可能:打乒乓球、做创新型“太空操”、太空养蚕、种植蔬菜以及倒立喝茶,无一不展现了中国航天人永不停止挑战的精神。一年筹备,连线太空,更是中国电视节目从未企及的新高度。作为总决赛的特别放送,观众可以看到国兵队和宇航员完成挑战项目的完整视频。
图:国兵队和宇航员天地对传,挑战太空打乒乓。
“赛事感”加“民生感”,用新媒体佐证“中国故事”的能量
对于身怀绝技的人,在电视呈现上总有一种误区:过度渲染结果,将凡人塑造成神人。如何在“平凡极致”和“神乎其神”之间精准把握?《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创新,处在一个没有模版可循的无人区。从总体观感来看,它不是一档传统的综艺节目,自带了两大特点:一是更为看重过程之美的赛事感;二是挖掘真实个性与精神能量的民生感。
据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介绍,这档节目一开始只有“挑战不可能”五个字是确定的,所以是先有了“精神核心”,再一边创作一边讨论。关于节目形态,灵感来自于一次策划会上姚明的建议——他希望《挑战不可能》做成像体育比赛一样,结果本身具备不确定性,而且不管成功和失败,都给予选手同样的尊重。
于是,节目团队就像体育比赛一样设定每一项挑战目标,每个设定都必须人物竭尽全力才可以达到,“压迫”挑战者在舞台展现他们平凡生命的极致绽放。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不可能》又像一档民生访谈节目,在展示特殊才能的同时,通过访谈去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塑造人物、完成价值观的传递,从制作来说,它在力图创造一个更为新闻化的世界。
图:“刻骨寻人”林宇辉警官通过模糊照片绘制画像。
通过中国频道传递出的文化自信,会形成一种持久的能量。事实证明,这种能量是极其巨大的。第二季《挑战不可能》在飘红的收视表现之外,新媒体上的传播攻势不俗。目前为止,节目微博阅读量已经近40亿,创下央视季播节目新高,大量和节目相关的短视频影响力惊人,得到了许多大V以及网友的主动传播。
接触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的“三气”,是《挑战不可能》追求的方向。从稀释万亿倍的样本血液进行嗅探,并从15辆目标汽车中找出目标血液的血迹犬“草根”,刷爆微博;岑小林在参加节目之后,很快就站到了G20的舞台上向各国元首展示了不起的“中国速度”;根据马赛克图像寻人的警官林宇辉,让大众见识了原来热播网剧《如果蜗牛有爱情》中的画笔破案竟能成真……《挑战不可能》正是将可贵的“真实极致”通过综艺形态深度聚焦、丰满呈现,最终引爆了话题效应。
一个节目最终考验的,或许不是电视人专业制作的水准,更多是在考验一种情怀和心胸。两季的攀登之后,《挑战不可能》用电视工业化的原创突破,践行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境界,给观众带来欢乐之外,也感受到崇高之美、人性之美,展现着中国精神的诗情和意境,为世界贡献了特殊的声响和色彩。
制片帮|悦音 独有的AI智能配音技术,更智能、更专业、完美贴近真人配音。
点击使用:制片帮|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