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帮|悦音 影视公司配音利器 超过200款真人发音、AI智能发音、无损WAV格式
点击使用:制片帮|悦音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纪录片的成功与否与旁白配音有莫大的关系。前两季舌尖的成功与李立宏“秀色可餐”的声音不无关系,网友们更是评价李立宏的声音是全中国最“下饭”的声音。可以说李立宏的声音与舌尖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根据心理学中的“锚定原理”,观众们很难改变对舌尖声音方面的固有印象。
但是,此次舌尖3先导片放出来之后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其中的配音不再是熟悉的李立宏的声音,食品君就多次感觉自己看了一个山寨预告片。好在,正片的配音依旧是熟悉的李立宏老师的声音,多多少少挽回了部分观众的心。但是不得不说,舌尖3还没开始就已经让观众有些失望了。
而从这一点上,凉露广告用李立宏老师的原声拉近了观众与广告片的距离,声音让产品有了“舌尖”的感觉,一开始就定下了“舌尖”广告的调子,在“舌尖”中找不到的声音在广告里找到,让产品一下子深入人心,广告商竟是如此的煞费苦心。
配音演员成了大众和媒体的“新贵”,可配音行业的春天尚待时日。
据业内人士透露说,配音演员大都从学徒做起,有时一天一两百,有时则没有薪酬;一些人在入行很久后,只能为很小的角色配音,收入不抵开销,无奈在主业外多找一份“副业”。即使是姜广涛、季冠霖这类大咖,也曾有过连着一个月没什么活干、试图转行最后又辗转回到配音圈的经历。
兴致而来,无奈而归,这是梦想步入影视圈的很多年轻人的现状。有人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临到头,十颗心九颗梦碎。对于许多初入配音行业的人来说,压垮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来自生活的难以维济。
据悉,刚入行的配音演员常常处于“无活可接”的状态,有时接一个小角色的费用,都用来应付来回的车马费。
初入行的的“学徒”如此,对于一些有经验的配音演员来说,情况也并没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人离开译制厂等体制单位,独自向外求发展,但市场的需求并不旺盛。
姜广涛曾为《贞观长歌》《大明天下》《宫锁连城》等知名影视剧配音,因许多影视剧小生得其“声援”,被网友称为“帅哥音”;但他在离开长春译制片厂后,也有一段相对低沉的经历:卖菜刀,卖优惠卡,后又北上闯荡,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配音系,再回到配音圈。
行业里的两极悬殊也是令一些年轻人“心凉”的原因。名角一集电视剧上万,更多的则是一集两三百。以一个月一到两部戏计算,普通配音演员平均月收入在七八千到上万不等;给电影配音效率则相对高些,两三天配完后可以拿到数千。明星有时会客串配音,制片方出于“借”人气的需要,常给予他们一部戏十几万到几十万的预算。
“望着塔尖上的前辈,好像永远望不到头。”--一名配音新人发出这样的喟叹。《声临其境》令人看到影视配音的磁性与光环,但在聚光灯外,也有为三餐奔劳的“沉默的大多数”。
需求强烈!十几个角色同一声音,观众“审美疲惫”
年后,配音市场慢慢升温,如今被大众熟知的名字也从那时开始浮出视线。但经常看影视剧的观众发现,霸屏荧屏的不仅经常是同一张面孔,也是同一款声音。
有网友戏称,看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甄址纭C娑灾湟粞菰币蝗朔质味嘟堑那榭觯恍┕壑谕嘎冻觥吧竺榔1埂薄
对于摄制方而言,请配音演员参与角色的声音塑造,有时候是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首先是地域口音和演员声色的原因。合拍片、剧的增多,使得港台演员出演内地影视作品成为平常事,从港台腔转型普通话是对演员的直接挑战;另外,同一演员在不同作品中饰演的角色性格不一,当演员自身音色与角色有较大差异时,就需要配音演员的“声援”。
其次则是受拍摄的客观条件所限。拍摄现场声音混杂,甚至多个剧组相邻而居,严重影响了收音效果。最后还是靠后期配音补救。
最后一点便来自一些偶像小生、“数字小姐”的台词功底薄弱。语言的感情色彩不饱满,甚至有台词说不清楚的情况,这都造成配音演员的必要性。
另外,一人分饰多角的现象也是“不能不”为之。虽然配音岗位亟待补充新鲜力量,但符合标准的人员又不够,“青黄不接”,有业内人士甚至声称,找一个合适的配音演员比好演员还要难一些。
长期以来,影视配音的圈子比较狭小,内地与港台相加也不过几百人,而内地的地域性集聚明显,主要围绕北上广等城市;行业相对封闭,遵循的也多是老配音演员“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对于职业素养要求高的配音行业,无疑又抬高了门槛。
有师傅带自然是新人梦寐以求的,但辗转多年后,还是有不少年轻人离开原来梦想的职业。
工作强度大、回报时间久,年轻力量望而却步
工作强度大、上升空间小,“白了少年头”后,赚的还是辛苦钱,一名年轻配音演员评价称。“挂着“演员”头衔,但没有“演员”的身价。”
虽然顶着“配音”的头衔,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演员并无二异。面对不同的角色,配音演员在工作前常需要深入体会角色的性格、身份等,抓住其声音的特点、情绪的表现。在诠释一个角色时,配音演员与影视演员就像角色的不同侧面,同样需要强烈的情感投入。
这般投入,对配音演员意味着一天八到十小时、甚至更久的“棚居”,即便身体不适,有时也需要“负重上阵”。季冠霖曾坦言,为《甄执放湟羰绷嶙税敫龆嘣拢菘尴肥鼻楦杏昧停嵫燮沛丁
另外一点,许多年轻人在业内熬了多年后,发现仍只能为某个动画里的小角色配音,终日忙碌,锻炼机会却很少,从菜鸟到金字塔顶端耗时太久,放弃了更长时间的等待。
面对这些情况,一些配音演员呼吁建立“行业协会”助于梳理乱象,更多的则寄希望于更多元的培养机制。从译制厂等体制单位出来后,一些老配音演员办起了专门的配音培训班,而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也让民间热爱配音的人有了更多学习和表现的空间。
随着国漫崛起,国际动漫节声优大赛等一些配音赛事逐渐涌现;有声书、广播剧、广告等形式也为配音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这一行,你如果只想成名发财,就不必来了。”一名年轻配音演员坦诚。当问及他坚持下来的理由时,他的回答是“我喜欢,真的喜欢”。而配音行业的未来想必也在这些真心热爱它的人身上。